本期推送,让我们聚焦上海耀中一个极具特色的服务型学习项目——希望之豆。
这个始于2019年,由学生主导的项目,不仅使孩子们习得实用的商业技能,更让他们深刻经历“服务社区”如何从美好的理念到切实落地,并与远方的他者和世界产生神奇连接的完整过程。
“学习,应发生在广阔的天地间”,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案例。
项目负责老师Edmund Kitts的总结更道出我们对耀中学子品格的期待——
耀中的孩子有幸接受到优质的国际教育,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也意味着一种责任。耀中的服务型学习就在于帮助他们意识到,他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回馈社区,为世界做出积极的改变。
10月28日至31日,陆家嘴咖啡节上,上海耀中学生的“希望之豆”摊位成为了现场的焦点。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咖啡品牌之间,身着校服的学生面孔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他们手拿宣传卡片,为驻足的游客递上咖啡,也会主动与过路人发起聊天,热情、清晰地向他们介绍“希望之豆”的产品理念,及其背后更大的愿景。
学生们不输专业人士的表现令上海耀中浦东校区“希望之豆”项目负责老师Edmund Kitts感到惊喜。
这离不开过去两个月的全力准备。对“希望之豆”小组的所有学生来说,陆家嘴咖啡节是一次巨大且难得的机会——这是他们第一次将这一项目带出校园,来到成千上万陌生的公众面前。
四天时间里,游客给予的关注和支持远远超出了首席执行官、上海耀中浦东校区八年级学生陈旦吉和闫宣羽的意料,“我们一直在忙着添加微信好友,还收到了不少潜在合作伙伴的邀约。”“最终的销售额更是超出了我们预期的目标整整一倍!”说到这里,陈旦吉和闫宣羽难掩兴奋之情。
经营一家真正的“企业”
陈旦吉和闫宣羽是伴随“希望之豆”长大的第一批成员。
2019年底,时任上海耀中浦东校区六年级教师的Mark Nelson找到在云南西双版纳经营咖啡豆生意的荷兰人Maarten,希望以咖啡豆为媒介,发起一个由学生主导的服务型学习项目,帮助他们在习得实用的商业技能的同时,真正理解并践行耀中“服务社区”的理念。
2020年初,在Mark Nelson与另一位六年级教师Michele Rowland的推动下,“希望之豆”成为上海耀中浦西小区六年级学生个人学习项目的一部分。从为咖啡豆取名、设计品牌标识开始,学生们迈出了独立主导项目的第一步。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少不了团队间有序且紧密的分工协作。
同年3月,“希望之豆”项目被纳入上海耀中浦东校区的联课活动(CCA),在学术课程以外,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与团队合作精神。
所有六、七年级学生都可以选择申请担任团队中的不同“职位”,如首席执行官、销售、会计、记者、摄影师、设计师,等等——当然,首先需要通过“工作面试”。
一支25人的团队就此组建起来。
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们开始自主探索此前鲜有接触的事物:定期撰写新闻通讯稿件,用精炼且清晰的语言,向家长介绍咖啡豆的来源,以及它如何作为慈善的一部分。到了圣诞、新年等重要节日,他们也会尝试发起吸睛的策划方案,就着节日的气氛,鼓励家长为家庭多多订购相关产品。
“刚开始,我需要做大量的编辑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渐渐地,他们便能够完全靠自己胜任这一工作了。他们知道如何更好地向购买者介绍咖啡,也变得愈发自信。”Mark Nelson说。
他也带领学生与学校餐厅的负责人、学校会议的组织者会面,说服其销售或使用“希望之豆”咖啡,让这一项目更加广泛、深入地渗透到耀中人的日常生活中。
项目的进展很快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陈旦吉和闫宣羽记得,“希望之豆”刚刚起步时,他们为自己制定的第一个目标是“售出50袋”,但销售额很快突破了300袋。
到了年终,他们已经成功销售出了600多袋咖啡。同时,上海耀中所有校区的餐厅都将“希望之豆”咖啡加入它们的菜单之中。
“在最初一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商业、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的一系列基本技能。因此,在今年的联课活动中,我更多需要做的,是寻找学生想要进一步尝试的东西,尽可能地启发、帮助他们实现任何他们想要做成的事情。”作为本学年的“希望之豆”联课老师,Edmund Kitts说道。
咖啡豆创造的连接
启发者的角色之外,在“希望之豆”项目中,老师也扮演着一个“连接者”的角色。他们深知,教师一个人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是有限的。他们更应该做的,是聆听、并回应学生的需求,为他们引入更多来自校内与校外的资源。
“Maarten就一直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Edmund Kitts说。他的角色并不只是是一位咖啡豆供应商——他会与“希望之豆”小组的学生进行线上会面,为他们阐述咖啡豆背后复杂的生产过程,以及它作为一门生意,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今年,在上海耀中服务型学习主任、上海耀中经济学和商业管理教师经济学和商业管理教师Danial Siddiqui的支持下,耀中11年级学生还与“希望之豆”项目小组成员展开了合作学习。
他们利用在IGCSE课程中学习到的商业知识,结合“希望之豆”的现实情况,为项目统筹与决策贡献了不少专业的视角。“作为一位小学老师,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Edmund Kitts感叹道。
服务于一个更大的社区
耀中的服务型学习项目旨在通过在课堂、学校、社区内外的实践,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能同情共感、拥有社区服务意识、具备全球视野的“仆人”领袖。在与云南当地社区建立连接的过程中,服务社区的理念,更是贯穿了“希望之豆”的项目始终。
Mark Nelson与Maarten在一开始便达成了共识,即需要保障“希望之豆”拥有符合道德标准与环保理念的生产来源。“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真正关注到那些从事咖啡生产的农民的生活,也能够关心我们生活所在的这个星球。”Mark Nelson说。
它随之被细化为了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系列准则:不使用童工或非法劳工;保证农民的正常工时;向他们支付公平体面的报酬;不使用有害的杀虫剂、除草剂或化肥;不产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废水,“在浸泡完咖啡豆后,我们会将废水都收集在一个巨大的混凝土盆里,等三个月后,当空气中的微生物中和了它的酸性后,我们才会将其重新排入河海中。”Maarten说。
更为重要的是,所有盈利都将被用于资助云南的慈善项目,为当地社区需要帮助的个人和家庭带去切实的改变。
为此,“希望之豆”小组联系上了云南当地的“湄公河流域希望手术基金”,希望通过捐助,为无法承担手术费用的唇腭裂儿童提供经济及医疗资源支持。
事实上,由于昆明医院是该地区唯一一家提供唇腭裂手术的医院,许多生活在缅甸边界、无法在自己国家接受手术的贫困儿童成为了“湄公河流域希望手术基金”主要的资助对象。
然而,由于疫情造成的入境限制,在短期内,“湄公河流域希望手术基金”很难再向最跨越边境前来的孩子提供急需的手术。“但我们还是希望‘希望之豆’筹得的善款能够帮助到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Edmund Kitts说。
在与“湄公河流域希望手术基金”保持联系的同时,“希望之豆”小组又将目光投向了为低收入的艾滋病患者提供经济和情感支持的公益机构——“生命之光”。
在云南偏远地区,艾滋病仍是一个饱受污名的疾病。那些自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毒的孩子,难以融入社会性的生活,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生命之光”的出现,就源于改变这一边缘群体生存状况的愿景。他们会通过定期探访、提供物质支持,发起支持小组等方式,帮助艾滋病患者及受艾滋病影响的家庭重建社会关系。
“耀中的学生有幸接受到优质的国际教育,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也意味着一种责任。耀中的服务型学习就在于帮助他们意识到,他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回馈社区,为世界做出积极的改变。” Edmund Kitts说。
在“希望之豆” 项目中,“服务社区”的概念也延展出了更加丰富的意涵。
学生不再局限于自己所在的“社区”,他们用行动连接起了咖啡产地、以及购买咖啡豆的群体所在的截然不同的两个社区,创建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社区。
目前,“希望之豆”小组已经决定,将上一学年筹集的大部分资金捐赠给“生命之光”。但在Edmund Kitts看来,捐赠并不意味着结束。
“耀中的服务型学习,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可持续性’。如何让我们在学生与这一慈善项目间发展出一种长期、持续的关系?因此,接下来,我们希望能够带学生前往当地,真实地接触到这些和他们同龄,但生长在全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孩子,与他们进行交谈,亲眼见证自己的工作所能产生的影响。我们更大的愿景,则是让参与‘希望之豆’项目的学生成为一位倡导者,发出自己的声音,致力于打破社会上仍然存在的对于艾滋病的偏见。”
走出耀中,建立跨越学校的合作网络
收获和满足不仅仅在于对社区产生的积极影响。两年时间里,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意思维、领导力也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他们被鼓励为“希望之豆”设计更多周边产品——在陆家嘴咖啡节上售卖的马克杯,就出自学生自己的创意。
刚刚过去的上海耀中“筑梦未来”慈善晚宴上,闫宣羽与11年级的李懿伦也来到现场,向家长做了一场简单的分享:“希望之豆”咖啡是什么?我们做了一些什么事情?为什么我们要倡导大家购买“希望之豆”咖啡?
这不是他们第一次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独立完成对外的展示。今年年初的一场家长早茶会上,学生们精彩的表现深深感染了在场的上海耀中浦西校区的老师Nick Marsh,促使他决定将这一项目带入自己所在的校区。经过大量讨论和准备后,“希望之豆”在今年5月正式成为浦西校区的联课活动。
如今,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浦西团队还在摸索着如何通过新闻通讯,更好地向家长传递“希望之豆”的意义和价值。陆家嘴咖啡节是他们的一次“试水”。“在咖啡节上,我会鼓励学生们主动与陌生人聊天,并向他们展示我会怎么做。一些学生很快表现出了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Nick Marsh说,“下一步,我想给予浦西校区的孩子更多的自主权。确定他们需要承担的不同角色,并讨论我们未来有可能独立发展和创新的产品。”
在浦东校内,Edmund Kitts与“希望之豆”各小组的领导者也开始了新一轮的纳新面试。这一次,在学生的启发下,他们决定做一些新的尝试:“我们设计了一个试用期计划”,Edmund Kitts说。在“试用期”内,通过面试的新成员需要选择跟随不同小组的领导者,理解和学习他们所做的工作,由此明确自己想要且能够承担的角色。只有顺利通过试用期,他们才有机会成为“希望之豆”小组中的正式一员。
“这是不是意味着,‘希望之豆’已经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联课之一?”我问Edmund Kitts。
“如果没有人数限制,它一定会是的。” Edmund Kitts说。“但基于我们目前所能做的,我必须限制人数。而且,这真的是一份工作!我会告诉我的学生们,我不是你们的老师,你们应该将我当做你们的雇主,因此,你必须向我展示,你会做好自己需要做的工作,并遵守每一个约定的截止日期。他们必须承担起重大的责任,因为我们努力筹得的善款是能够真正帮助到当地的那些孩子和家庭的。”
校内的影响力孕育了更大的野心。现在,“希望之豆”团队计划从耀中出发,把这一模式推广至其他国际学校,将其发展成为一个更大型的合作网络。
回到澳大利亚后,Mark Nelson仍始终牵挂着耀中“希望之豆”项目的进展,也正试图在当地学校启动这一项目。“试想一下,对耀中的孩子来说,如果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进行合作,这将会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 Edmund Kitts表示说。
他们也正在筹备上线“希望之豆”咖啡的官方网站。在上面,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希望之豆”的所有产品,以及这一项目的成长轨迹。“这样一来,大家便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我们开启了一段怎样的旅程;在这一旅程当中,我们的学生究竟取得了怎样的进步。”Edmund说。“当这些学生毕业后,他们也能够回看到,这就是他们那时候所共同完成的工作!”